天际处微露出蛋白,云彩间浸透出微红,黎明的曙光才刚揭去夜幕的轻纱,冯正伟便已穿戴整齐准备出门,因为当过兵的缘故,冯正伟总是把衣领袖口整理得十分熨帖,床单、被子也被收拾得整整齐齐。 “要去上班啦!”刚走出房间,冯正伟便遇到了正在院子里打理花草的父亲冯国顺。 “等会儿去节水灌溉那儿看看,现在正是芒果生长的关键时节,可不能在这上面出了岔子。”冯正伟一边和父亲交流,一边往门外走去。
冯正伟是金河村的党支部书记。十几年前,纳尔河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干旱缺水,靠天吃饭的村民用水只能肩挑背扛。而今,纳尔河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成为亚热带特色旅游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绿色度假重点村,攀枝花市旅游新村示范点,四川省高效节水灌溉示范村。每当谈起纳尔河村的变化,村民们都会感叹:“多亏了两位冯书记,才有了现在纳尔河的新面貌。”村民们交口称赞的,正是冯正伟和他父亲冯国顺。
1992年,38岁的冯国顺担任了原纳尔河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对这位当过兵、干过农技员、做过生意的能人寄予了厚望。在村民们的支持下,冯国顺与村干部反复讨论形成共识:村里耕地太少,必须跳出耕地发展产业,大刀阔斧地进行变革。 “10多年前的纳尔河村,村里与外界唯一的通道就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土石路,出入不便,产业发展困难,办法也不是没有想过,养过蚕、种梨树、栽桂圆,样样都试过,可都不成气候。直到去了与我们一山之隔、种芒果脱贫的金河村考察,才让我茅塞顿开,要找准致富产业,必须因地制宜、讲求科学。”冯国顺回忆起这段往事仍记忆犹新。
有了启发后,冯国顺和村支两委干部马不停蹄地跑科研院所、跑市场、跑乡邻,最后经农业专家认定原纳尔河村典型的亚热带干河谷气候适合发展优质晚熟芒果,这才有了今天过硬的拳头产业——晚熟芒果。 如今,走进金河村纳尔河组、磨刀坪组,便可看见耸立在村头山岗上,写着:“攀西特色水果创新团队试验示范基地”的大招牌,“这是村里走上产业发展道路的标志牌,这块牌子,浸透了全村党员干部的汗水!”冯国顺每每看到这块牌子都十分感慨。 要让群众富,干部就要先探路。“当初群众怕‘从来没种过,种不好’或者‘种亏了怎么办’......迟迟不敢有所作为,作为党员干部的我们只有带头,于是我率先种了50多亩,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对的,乡亲们看到了‘赚’头,终于坐不住了,开始纷纷登门求取这致富经。”如今的金河村纳尔河组、磨刀坪组,家家种芒果,户户飘果香。芒果种植面积从2001年的200余亩增长到今年的1.25万亩,半数以上农户种芒果年收入超10万元。
“说实话,我也是看到这些年父亲的付出和村子发生的大变化,才下定了决心要回乡搞好村子建设的。”2007年大学毕业后冯正伟和父亲一样去参了军,度过了5年的军旅生活,2012年底退役时,水电七局、葛洲坝集团等大企业都曾向他抛出过橄榄枝。但那时的他一心想回到村里尽自己一份心力,便纷纷婉拒了,毅然回村辅助父亲建设家乡,直到2014年,从父亲身上接过书记的担子。 在担任村干部的几年里,冯正伟兢兢业业带领着全村集资修路、种植果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助力芒果销售,通过系列谈心谈话回引人才,抓产业、搞旅游、治环境,转民风、兴文化、创机制,逐渐把金河村建成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 两位“冯书记”,两代党员,干部带头抓致富,子承父业建新村,薪火相传,携手共进,在雅砻江河畔打造出美丽的花果山,共同编织同一个美丽乡村梦。
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2229436942@qq.com
记 者 :张玉娜 编辑 :吴源洪丨审核 :马 翠 胡 茜 监制 :韦春景 山水盐边
盐边县融媒体中心 主办 本文来源:山水盐边
|